完形心理流派
2019/3/12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除了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外,还有其哲学背景。首先就是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认为客观世界可以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世界,人类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而对现象的认识则必须借助于人的先验范畴。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的。康德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论构建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现象学的这一认识过程必须借助于人的直觉,所以现象学坚持只有人的直觉才能掌握对象的本质,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这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具体指导。
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1)韦特海默:通过似动研究确立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基础;将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并主张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了伦理学问题
(2)苛勒:把格式塔原理应用到发展心理学;研究了顿悟学习;把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系统化
(3)考夫卡:明确认定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在发展心理学中贯彻完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派把人格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整体,行为场有两极,即自我(人格)和环境。当一个人的目标(即动机和需要)一经达成,紧张就会消失。场内的力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会产生紧张。这种紧张可以在自我和环境之间形成,从而加强极性(polarity),破坏两极的平衡,造成个人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差异,使自我处于更加清醒的知觉状态;它也可以在自我内部或在环境中形成,然后再导致不平衡。
主要学习理论:以组织完形法则为基础的学习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顿悟学习、学习迁移和创造性思维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