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七夕情爱中的意象表达
2020/8/25
话说七夕情爱中的意象表达
今天又是七夕节,聊一下七夕情爱中的意象表达。在《荆楚岁时记》中记录了当时的七夕节习俗:“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在七夕中两个重要意象。一是离别的意象;二是女性的意象。它所表达的是中国古代女性的情和爱。
以女性为主的七夕节,更多的是情爱暗示。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的一些叙事文学作品,将牛郎织女相会不再局限在夫妇伦理的框架中,而是作为男女性爱的隐晦表达。
一方面,魏晋时期仙女织女因其爱与美的特质成为高唐神女的幻影;另一方面织女作为性爱之神的功能在叙事文学中得以表现。
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思潮开放,艳情小说盛行市井。比如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和凌蒙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中都有以牛郎织女相会隐喻性爱的情节。清代洪升在他名曲《长生殿·密誓》中以生花妙笔将人间男女至诚至真的爱情描写到极致。帝妃的山盟海誓被天上的双星见证,并由此让他们做了人间情场的管领。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思想活跃,民俗活动日渐盛大,七夕节日更是盛况空前。
有人将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在渐行渐远的农业文明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漫长的农业社会,这个故事是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密码,在口头和典籍间代代流传。牛郎织女由星辰神话变成爱情传说,经历了千年嬗变。
然而,这个故事的内核——离别,却从未改变。《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织女星,终日愁苦思念清浅的银河对岸的牵牛星,以致织布不成,泪流潸然。汉代以后,儒生们将社会秩序情感都归属在了伦常范畴,织女牵牛神话的官方版本就是夫妇之情、夫妻之爱,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范围内,在不影响耕织的情况下才予以肯定。士大夫们更是附会,认定双星分离的原因是织女贪恋夫妻欢爱而“遂废织经”,于是被罚在天河两旁,只有一年见一次面。七夕诗中最有名的当属《故事十九首》中的一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有情人不能相守,其中苦楚也只有当事人才能道得出。在诗的国度里,这种带着甜蜜而又痛苦的情感,是诗人们歌咏的最佳题材。据不完全统计,唐宋时期七夕主题的诗词达近400首。有杜甫的《牵牛织女》:“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宋代的秦观那一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更是道出了男女相思离别的人间苦乐。明清以降,这种七夕相思主题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胜枚举。不管是爱人的分别还是亲人、朋友的分离,在这些七夕主题作品中都化作怅惘的诗句表达着一颗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魏晋以后,七夕节的女性色彩开始鲜明起来。从民俗角度看,织女星所具有的神性,皆是人间女子愿望的体现——乞巧、乞富、乞子、乞寿、佑儿童、祈婚姻美满、祈遂私愿。古老华夏文明在母系氏族社会渐渐消失后,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结构确立至今。好在七夕节为女性保留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当然,在全世界的民间故事中,“仙女下嫁穷汉”的主题几乎随处可见。这是底层男子慰藉心灵的幻想。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牛郎彻底从天上的牵牛星的神坛下降,成为人世间一个孤苦无依,与老牛为伴的少年。此时此刻,形而上是夫妻美满爱情永恒,形而下的是人间的男欢女爱柔情蜜意。
七夕节的第三重意象人间男女情爱,是这个节日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